3月14日新加坡环境发展部常务秘书塔利福特先生在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文章《将不使用糖的各种形式的代用品》文中称,含有甜菊糖的食品不获准进入新加坡是因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并未批准及证实,含甜菊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安全食用。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19日报道:环境发展部发现,市面上有六种日本牌子的快熟面和零食含有未经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甜菊成分。环境部正在检讨是否要加强食品进口的管制,同时准备把四名入口违禁食品的商家控上法庭。报道中还引出美国科普中(CSPI)的说法:甜菊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只有在证实其安全性之后才可将它用于食品中。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甜菊对人体有害,一些有关甜菊的研究发现,甜菊可能导致癌症以及生殖方面的问题。3月14日以来十多天中,在新加坡、香港特区掀起了一场甜菊风波。一些报刊,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对甜菊安全性提出质疑。
3月19日、2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食物环境卫生署两次宣布,全面停止出售并紧急回收香港市场上销售的14种含有“甜菊糖甙”食品。香港《东方日报》3月22日报道,食环署:检控抗令供应商。查封18种含低糖食品,声言决不手软。报道还指出,在代糖事件弄得满城风雨时,食环署署长刘吴惠兰昨日首次开腔,强调甜菊糖甙仍未获得食品法典委员会认可,若食品供应商公然挑战香港法例,政府将决不手软,提出检控。《东方日报》3月23日报道:食环署作晚公布,再发现五十五种食品含有甜菊糖甙需要回收,加上日前发现的十八种,回收食品至少有七十二种。
面对新加坡、香港一些媒体对甜菊安全性质疑,喧染以及无端的妙作。《南方都市报》第一个站出来,3月23日以整版篇幅报道:惨遭香港、新加坡封杀,中国甜菊贸易陡然遇劫,甜菊风波始未。独家披露中国甜菊协会即将正式发表的有关甜菊安全性的声明:郑重重申甜菊糖的食用安全性。该报记者柯斌在采访始末的同时,还发表了记者述评:阿斯巴甜VS甜菊利益的较量,指出风波的实质是一场贸易战。3月26日《中国食品报》在头版头条报道3月23日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中国甜菊协会两会召开的两会紧争联系会,专家指出:甜菊糖安全无毒,“致癌”说,“不育”说 欠科学依据。3月24日《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人民网报道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郑建仙教授认为甜菊糖在我国被确定为“扶植、鼓励”的健康型甜味剂。3月26日新华社报道卫生部法制与监督司有关人士表示:卫生部对甜菊糖的安全性问题十分重视,在近20年的使用过程,未发现甜菊糖甙具有安全问题。
3月27日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中国甜菊协会在北京就“甜菊风波”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散发了有关甜菊安全性专题材料,宣读了卫生部新闻通稿“关于食品添加剂甜叶菊糖甙安全性情况”;中国添加剂协会、中国甜菊协会“关于甜菊糖安全性问题风波的通报”;中国甜菊协会“关于甜菊糖甙风波的声明”。三十多家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会后,各地通讯社、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刊发播出大量报道,表明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有关专家教授的严正立场。3月28日中国广播网报道:两大协会公开辟谣,甜菊糖事件疑有欧美财团操纵。3月28日市场报头版刊登该报记者罗庆华撰写的长篇新闻分析“甜菊风波引发深层思考”。3月27日健康报头版刊登:我国未发现甜菊糖甙有安全问题。3月28日中国食品质量报刊发:甜菊糖未发现安全问题。3月28日京华时报刊登:甜菊糖事件疑有欧美财团操纵。3月25日长春商报刊登“甜菊糖”可能遭遇欧美“黑枪”。3月29日市场报刊登,该报记者王继红专访: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为甜菊糖可安全使用,“致癌”说法没有科学依据。3月30日中国食品报刊登李跃坤文章:甜菊糖甙致癌纯属误导,炒作背后疑有财团作崇。3月30日中国医药报头版:甜菊糖绝对安全。3月29日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谭俞雄报道:食品专家释疑惑,甜菊糖无害。4月1日深圳商报报道:美国FDA公开表态,甜菊糖可安全使用。4月1日中国经营报刊登记者高止平报道:甜菊糖市场风声鹤唳,财团操纵不能不疑。4月1日科技日报刊登:甜菊糖甜得安全吗。4月4日南方日报主办的《南方周末报》刊登该报驻京记者厌瑞铎采写的长篇报道:甜菊糖阴谋。4月3日中央电视台一套《科技博览》播出采访南开大学史作清教授及南开大学甜菊糖厂生产情况。4月1日北京晚报刊登:天然、安全的“第三糖源”,报道同时刊登了中国消费者协会不久前发出的消费提示:提倡绿色消费,由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等的安全性被公认为优于人工合成甜味剂。在选择蔗糖等传统营养食品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甜菊糖等新型天然甜味剂的作用。 (刘良) |